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
脊髓性肌萎缩
发布时间:2014.04.02 新闻来源: 浏览次数:

患者, 男  21岁 ,因“四肢无力6+年,加重2+月”入院。 患者6+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,行走欠稳,双上肢乏力伴轻微抖动,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缺钙,予钙片口服治疗,间断服用钙片两年后,症状未有缓解,后未经任何治疗。2+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症状复发并加重,遂前往某省级医院就诊,肌肉组织学检查示:右肱二头肌神经源性骨骼肌病,肌电图示:左大鱼际肌、左三角肌、右股四头肌、右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表现,予“甲钴胺、叶酸、辅酶A、复合维生素B、三磷酸腺苷二钠”等治疗后无好转,今患者为求系统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诊我院,由门诊以"进行性脊肌萎缩症"收入我科。

既往史:否认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肾病”等病史;否认“肝炎、肺结核、伤寒”等传染病病史;否认“输血、中毒、外伤史”史。预防接种史不详。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。

个人史:无特殊无烟酒等不良嗜好。

家族史:否认家族遗传疾病病史。

体格检查:生命征平稳,心肺复无异常。 双足呈马蹄足,足弓深,脊柱无明显畸形。

神经系统体查:双侧嗅觉正常,双侧视力粗测正常,伸舌居中,舌肌无萎缩,肌束无颤动。双耳听力粗测无下降,对称。双上肢近端肌力4-级,远端肌力5-级,肌张力适中,双上肢腱反射(++),双下肢近端肌力3级,远端肌力5级,四肢肌肉均匀性萎缩,双上肢霍夫曼征(+),罗索里莫征(+),双上肢平举时不自主震颤,双下肢肌张力适中,四肢肌肉均无压痛,痛觉对称存在,Gower征(+),双膝反射(+),跟腱反射(++)。

辅助检查:1、肌肉组织学检查示:右肱二头肌神经源性骨骼肌病。2、神经肌电图示:左大鱼际肌、左三角肌、右股四头肌、右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表现。血常规示: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7.7pg,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9g/L,血小板计数353.0×109/L ,生化示:HBDH199 U/LCK437 U/L

诊断:脊髓性肌萎缩症

定位分析:下运动神经元

依据四肢肌力下降、肌肉萎缩、双膝反射(+),定位于脊髓前角-下运动神经元。

定性分析: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

依据:患者青少年男性,起病隐匿,呈慢性进展的病程。以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症状,主要累及肢体近端肌肉;逐渐出现肌萎缩、腱反射(+),病理征(-)为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表现。并且有Gower征阳性,弓形足及翼状肩胛等,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,感觉神经正常,因此考虑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。

点评:脊髓性肌萎缩症(SMA)又称脊髓性肌萎缩、脊肌萎缩症,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导致肌无力、肌萎缩的疾病。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根据发病年龄和肌无力严重程度临床分为SMA-Ⅰ型、SMA-Ⅱ型、SMA-Ⅲ型三型,即婴儿型、中间型及少年型。共同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,临床表现为进行性、对称性,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。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。SMA-Ⅲ型即少年型,1/2的病例在3-18岁发病,以青少年男性居多。起病隐袭,早期症状为肢体近端无力,下肢及髋部肌无力和肌萎缩明显,患儿从蹲位站立困难,走路摇摆呈鸭步。各型区别是根据起病年龄,病情进展速度,肌无力程度及存活时间长短而定至今本病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,主要治疗措施为预防或治疗各种严重肌无力产生的并发症如肺炎、营养不良、骨骼畸形行动障碍和精神社会性问题等。

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©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飞山街32号 电话:0851-85283130(一病区) 0851-85555396(二病区)